星期日, 十月 09, 2005

善待自己的心

(作者:孙卫琴 发表时间:2005-7)
心的本意是指心脏,它是纯物质的,不具备思维功能。由于早期的人类误以为意识来自于心,于是就有了心灵、心态以及心情等说法。本文沿用了心的这种派生含义,试图对人的精神意识作一番探讨。

尽管心思是由自己的大脑产生的,但是我们最难控制的是自己的心。遇到不称心的事,会心烦意乱;遇到中了彩票等出乎意外的喜事,会心花怒放;遇到突如其来的横祸,会伤心欲绝;遇到巨大的压力,会忧心忡忡;遇到不公平的待遇,会愤愤不平;独守空房,无人相伴时,会寂寞难耐。

为什么人难以控制自己的心呢?通过以上例子,其实不难发现,因为我们的心时刻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,如果不加自我控制,我们的心甚至会纯粹变成了外界环境的一面镜子,近墨则变黑,近朱则变赤。

各种唯心论哲学都是围绕如何控制自己的心展开的。最近本人对禅稍稍作了一番研究,觉得禅的哲理博大精深,有许多可吸收的宝贵思想,但是必须批判的吸收。禅是由佛教演化而来的,提供了一种让心永远安宁的处世法则。禅把我们眼睛看到的一切身外事物称为“色”,为了让自己的心不被“色”左右,在心中必须永远保持“一切皆空”的境界,看破红尘、摒弃种种欲望,就能让心灵永远解脱。为了便于修炼到这种境界,修禅者通常都远离尘世,眼不见心不烦,躲在深山老林里静心修炼。

禅尽管能让人的心永远安宁,无大喜也无大悲,但是对于生活在现实世界的男男女女,却不可能完全效法。追求功名、男欢女爱,或者天伦之乐,几乎是社会中人的天性。禅靠完全压抑人的天性来养心,不具有普遍推广意义。那么,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,有没有办法让自己的心永远平静呢?我的观点是,人可以通过自我控制,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,常有波动,但是无法做到禅所追求的绝对平衡。

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,人的意识是外在的物质世界在大脑中的反映,既然如此,人的情绪受到身外事物的影响,几乎是不可避免的。人的自我控制是指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在适当的范围内,避免极端情绪。有人说,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,根据我已有的人生经验,我也越来越相信这句话。我们的内心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,有两股与生俱来的力量(放纵与克制)在搏斗,这就是所谓的思想斗争。当你感到烦恼的时候,你会设法让自己摆脱烦恼;当你想放纵情感时,你又会试图控制自己的情感;当你打算做一件事而犹豫不决时,你又试图给自己鼓足足够的勇气;当你痛恨某个人时,你又会试图缓解对他的仇恨。心平气和的人,能使这正反两种力量保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。

如何自我控制,关键是调整好放纵与克制的力度,即不可过分放纵,也不可过分克制。既然活在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中,就不要一次次的发誓从此摒弃所有的欲望,这就像想抓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拎起来一样,是徒劳的,而且及可能导致物极必反。当我写了几本畅销的计算机书,小有名气后,自然会沾沾自喜。我发现自己的名字象一个知名品牌一样在网络上流行,有无数读者夸奖我的书,我花很长的时间陶醉在这种名誉带来的满足中。但是潜意识里,克制的力量要求我淡薄名利,不要让自己的心受外在评价的干扰。经过一番思想斗争,总算调整到了一个比较自在的心态,如果我打算再写下一本书,我还是会尽力从写作过程本身中体验创作的乐趣,当然,我不回避自己有渴望成功、渴望自己的价值被认可的愿望,尽管这样的愿望会使我的心敏感的随外界的变化而波动,但这是人的本性,只能顺势调节,不可完全压抑

没有评论: